非遗保护

联系我们

唐山市曹妃甸文化馆

网址:http://www.cfdwhg.com

地址:唐山市汇丰路与创业大街东120米处 

曹妃甸蚕沙口村妈祖庙会申报非遗电视汇报片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非遗保护>>蚕沙口庙会>>

曹妃甸蚕沙口村妈祖庙会申报非遗电视汇报片

发布日期:2020-03-23 作者:admin 点击:

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因其有着海河转运码头的功能,绵延着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和东西方交流;
这里是中华海洋文化南北交流的汇聚地,因其自然位置独特、神奇故事颇多,建有北方少有的天妃宫,一直传承着妈祖文化,年年兴办车水马龙、人流不息的妈祖庙会——
妈祖圣地  文化瑰宝
——曹妃甸蚕沙口村妈祖庙会申报非遗电视汇报片      
蚕沙口,地处渤海湾的湾中之湾,因其海沙颗粒较大、形如蚕砂,故得名蚕沙口。蚕沙口西临泝河、南濒渤海、北近滦河、远通直沽,既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更是古滦河漕运的入海口。自古以来,因蚕沙口位置独特、船只如梭、商贾云集,吸引了人们在码头岸边定居或以经商为主,或以打鱼谋生,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村落。
古庙传奇
古代行船,设备简陋,况海浪滔滔,风险莫测,商贾船工自南方出,多焚香祈祷,神灵护佑,以求平安。尤其是随着宋代东南沿海“海神”妈祖文化的兴盛和逐渐北上,作为河海交汇场所、南北客商川流不息的蚕沙口,很快就成为妈祖文化在北方沿海的弘扬之地。蚕沙口天妃宫的出现,就是当时妈祖文化扎根蚕沙口的最大标志。今年在村里发现的元代古码头遗址、中国北方罕见的元代古墓群和在附近海域发现三艘元代和明代的沉船,以及当地渔民打捞上来的沉船散落的瓷器,也大多为元代和明代的器皿。所有这些,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证据链。
蚕沙口天妃宫的历史,在当地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蚕沙口天妃宫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大约在公元 1101年-1126年,是北方最早的妈祖古庙。当初称“神女祠”,为纪念神女林默娘而建,而且古庙的建筑独特性、典型性,也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古庙奇特之处是以贝壳作墙壁,以鱼骨作梁檩,故又有“鱼骨庙”之称。现存于蚕沙口海洋文化博物馆的巨大鱼骨,正是古鱼骨庙横梁上的其中一块。据民间相传,北宋时期,有福建富商行船至此,突然遭遇风浪遇险,危难之际,幸得当地一个渔家女指引和一条巨大鲸鱼相救。在福建富商脱险后欲行酬谢之时,渔家女却不见踪影,再难寻觅。而鲸鱼也因搁浅死亡。于是,众人为感恩妈祖娘娘和大鱼,遂出资酬建天妃宫,并将鱼骨作横梁供奉。另一个传说则是元朝至元初年,大约在1284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疏浚滦河,大开海运,盛产漕米竹纸杂品的江浙商贾,闽粤粮船纷纷驶舟北上。因在附近遇险后又化险为夷的福建船商,为感恩妈祖娘娘和鲸鱼,遂在这里建起了鱼骨庙。虽然两种说法年代相差100多年,但大家一致公认的,却都是由福建船商用鱼骨作梁建起了妈祖庙。
原天妃宫坐落于蚕沙口村西,座北面南,与对面的蚕沙口古戏楼遥相呼应,成为北方沿海少见的古建筑群。始建以来,历经明永乐、清乾隆及民国二十年,三次较大规模的扩建修葺,使其殿堂巍峨、神像俨然,蔚为壮观。正殿门楣上“碧霞元君”,金字大匾,字体刚阳苍劲,飘逸不群。殿堂迎面朱红通天大柱上,有楹联一副:厚德仰坤元,化被寰中光日月;资生扶泰运,威加海处息风波。
       殿内正中,塑三尊女神像,为娘娘姊妹三人,娘娘居中,故天妃宫又俗称三仙娘娘庙、三香娘娘庙。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俗谚:大娘娘爱吃仙桃仙果,站在长岭山;二娘娘爱吃葱皮辣蒜,站在土桥上;三娘娘爱吃腥鱼鲜虾,站在蚕沙口。
      大殿两厢,左立青龙,右立白虎二神,身高丈二,金刚怒目,神采飞扬,东西两侧,亦有平浪将军,压浪将军,赶鱼郎,送子观音等神像。此即为前殿,后殿为观音圣母殿,供奉着南海大士观音菩萨,手持甘露净瓶,慈眉善目,栩栩如生,不同于别处的是,这里的观音座北面南。    整个庙宇山门高大,殿堂布局奇特,院内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气象万千,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人们对平安吉祥的愿望。
        天妃宫落成后,曾于明永乐(或为万历)、清乾隆和民国二十年经过三次扩建修葺。上世纪五十年代,天妃宫被改建为学校,神像拆除。到60年代后期,文革厄运再至,天妃宫和古戏楼即被拆除,延续了七八百年的海洋文化从此在蚕沙口绝迹。此后辗转至1992年,时有变化,民有呼声,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由当地群众自发集资,又在原址复建了天妃宫。占地3500平方米。1993年农历三月二十三,蚕沙口时隔40年重开天妃宫庙会,盛况空前。如今的蚕沙口不仅修建了妈祖庙群,还建设了高9.9米的妈祖雕像、妈祖文化广场、神龟潭、蚕沙古镇、元代古码头等景点。蚕沙口村,2013年被命名为“河北省十大文化名村”,2014年被命名为中国海洋民俗调研基地,2016年出版了北方妈祖文化系列丛书。2016年庙会期间曹妃甸区成立了“北方妈祖研究中心”。2017年,蚕沙口村荣获省级旅游精品示范村荣誉称号,柳赞镇获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镇,蚕沙口妈祖文化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民俗盛会
无论是“神祠”的鱼骨庙,还是后来的天妃宫,自从有了这个妈祖庙群之后,随着南北海洋民俗文化汇集交融,滦河文化和妈祖信仰盛行共存,蚕沙口天妃宫香火不断,妈祖庙会则应运而生,从建庙伊始至今七八百年,除了十年文革期间中断,之后又一直兴盛至今。
蚕沙口妈祖庙会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有着突出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 清代滦州文化名人于1854年入京任八旗官学汉教习的张粲,曾用诗句形象地描绘了蚕沙口庙会:(字幕)海外一荒村,远视如孤岛。命名曰蚕沙,诡奇费探讨。古刹创何年,周垣弥窈窕。百尺尽层霄,危楼讶神造。法相自庄严,金碧光皎皎。鼓吹杂铙歌,优孟衣冠姣,杂剧斗纷争,百技竞拙巧。众聚如云屯,群观如堵绕。停车齿密排,联绮雁行袅。席地设匏樽,海味堪飫饱。
据村里老人们回忆,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庙会仍聚集数省杂耍艺人、各地风味小吃、京货广杂、洋片木偶,饶有一番情趣。对面古戏楼上评剧班团,登台上演传统和新编剧目,庙前广场也搭起皮影影台,昼戏夜影。
蚕沙口妈祖庙会每年举办三次。第一次庙会是在农历雨水节气前后,那是妈祖的巡海日;第二次庙会是妈祖的神诞日,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第三次庙会是在妈祖的羽化日,也就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每次庙会持续七—九天。从古至今,每年如此。庙会的香火和喧闹,伴随着悟透红尘的灵性,这里是沿海群众和海内外妈祖信众心灵向往的地方。
蚕沙口庙会的“迎献”,形成演戏“酬神”,庙会的规模,形成万民商市。妈祖信众烧香许愿、还愿,崇尚立德行善、仁义大爱、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如今蚕沙口庙会已成为妈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信仰的传播基地。每逢庙会,从庙会的前三天起,来自当地、外省、京津的民众,亦有港台同胞,日韩外商,一时人如潮涌。届时,通往蚕沙口的公路上,大小汽车,首尾相接,喇叭嘀嘀,竟连绵不断。到了庙会正日,自五里之外的柳赞镇起,就车队如流,连绵五六里。
古代天妃宫的对面的古戏楼蜚声遐迩。因古代登此楼可望滔滔渤海,故又被称为“望海楼”。这座元杂剧盛行时代建起的古戏楼,曾有像成兆才那样的无数名家在此献艺。今天的庙会里,又上演着冀东民间传统艺术。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各显神姿。还有高跷、秧歌、舞龙、杂耍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热闹非凡。民间贸易也随之而来,本地各种特色海产品琳琅满目,小食品麻花在这里被赋予了祈福平安的含义。
伫立在妈祖广场正中的妈祖神像慈悲庄严地迎纳四方信众,两层方形底座高为三点二三米,象征着妈祖的诞辰日;九点九米的净身高度,象征着妈祖的羽化日。她面朝大海,神态安详,慈爱的目光铺洒在人世间,让人类的崇德行善至善在这里千回百转,化成心灵的祈祷,企盼幸福与安宁降临人间。这里有一个神龟的传说,昔日有先民下海网得一只小龟,悯而放生。海湾有千年神龟,感念人间大善,为救苍生,化作巨大的土丘载起落难的人群。这就是蚕沙口,一个龟背上的渔村为感念神龟的救苦救难,蚕沙口人用500吨墨玉石雕琢出了这个巨大的神龟,并建成神龟潭,赋予了神龟的灵性。
近年来,曹妃甸区和柳赞镇深度挖掘整合妈祖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谋划制定了《妈祖文化旅游区核心区总体规划》,累计投入资金3800万元,使蚕沙口妈祖景区建设日臻完善、参与妈祖庙会的各地群众越来越多。
蚕沙口妈祖庙会民俗活动,通过民间信仰、生产习俗、饮食习俗等海洋文化赋予了人们勇于冒险、勇于开拓的文化特征;信仰妈祖慈悲大爱,倡行立德行善美德,又使人们感恩年丰物阜和自然赐予,不断珍惜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增强了海洋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
随着景区的建设发展,如今的蚕沙口庙会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传优秀文化,聚八方宾朋,促经贸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昔日蚕沙古镇,今朝文旅兴旺;妈祖大爱精神,闪烁永恒灵光。
【音乐渐强,字幕起。


















 
 

本文网址:http://www.cfdwhg.com/feiyi/canshakoumiaohui/2020/0323/523.html

相关标签:

上一篇:蚕沙口庙会图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