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曹妃甸文化馆
网址:http://www.cfdwhg.com
地址:唐山市汇丰路与创业大街东120米处
唐山市曹妃甸文化馆
网址:http://www.cfdwhg.com
地址:唐山市汇丰路与创业大街东120米处
曹妃甸区李氏家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说明
李氏家谱记载李八廒村周边的李姓,由定州中山迁移至山东枣林至丰润李家沙坨迁移繁衍的历史。其编篡的地域位于原唐海县第十农场李八廒村及周边李姓村庄。家谱记录时间由明朝永乐年间1404年至今24代李姓家族繁衍辈分顺序分支。
2011年初,“李氏家谱”编纂成册后,参加了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评审,
李氏族旧谱所载,其祖出自伯益,始自陇西,流泽绵远。据考,公元前279年,秦昭王始设陇西郡,郡治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氵兆 县),秦国首任陇西郡郡首为陇西李氏始祖李崇(老子九世孙),李崇其子李徭为狄道侯,其孙李信为秦朝大将军,封陇西侯,李信下传二世至仲翔,为汉朝河东太守、征西将军,在征讨叛乱的羌人时阵亡,葬于陇西狄道东川,其后人以此地为家。李仲翔第十九世孙李暠为东晋“西凉武昭王”,李暠七世孙李渊为大唐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自贯狄道,布在方策”,诏定“陇西堂”为陇西李氏堂号,自利贞传至唐太宗李世民,为李氏第57世。时至今日,李姓后裔遍布海内外,故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称。
考证李八廒李氏,自始祖圣公肇基于山西山后陆州,至明永乐二年(1404年),复初公与侄贡公自定州中山迁桥故里,窝曰:野雀嗷鸿、就宅乡关地名枣林。迁居丰润城南李家沙坨、大新庄。复初公定居李家沙坨,贡公定居大新庄。所谓自定州迁者,非定州之民迁也。前明燕王朱棣靖难兵起,亦称“燕王扫北”,北京至山东一路城郭尽皆毁灭,定州孑遗,尚能有几,犹可外拨乎?京畿要地,“靖难”之役后,人口锐减,编户稀少,土地荒芜,民生凋敝,急待恢复生产,休养生息。滦州、丰润之地,更是人口凋耗,旧有存者,十仅二三。为此,朱棣称帝后下旨移民,明史载: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盖彼时,奉旨拨民,设立总局,派官管理,定州立一总局,枣林庄为移民点,四处分发,而拨民皆外省远来之民。我族旧谱载:始祖复初公系山西山后陆州人氏。自古以来,对太行山以东之地称山东,并非指山东省,而定州中山之域位于太行山以东,相传我李氏先祖来自山东枣林庄之说,与旧谱记载相符。
自复初公后,子孙散处各异,各肇其基,人才济济。有温公、配孙氏为李鄂庄之祖(即李公道庄),在清朝康熙乙丑年科睦肯堂进士任浙江寿昌县知县、湖南巴陵县知县,又有自全公为安子、薄庄子之一世祖恩赐登仕郎,仲元公、配王氏后岁进士侯选司训。至明朝万历8年(1580年),我六世祖自良公生子七人,天各一方,分门立户。文学公迁居占子井(西头),文义公迁居占子井(东头),文钦公迁居大新庄四间房,文章公迁居黄米廒,文举公迁居李八廒,文进公迁居小裴庄,文才公迁居玉官庄。
高祖文举公生于明嘉靖末年,后配赵氏生子六人,长子宗安公、次子宗监公、三子宗宦公、四子宗玉公、五子宗林公、六子宗佑公皆居李八廒。迄今400余年,后代已有18世,男性人口累计万余人。期间文举公第五世孙一蟒公才德出众,被尊称为“处士”;文举公第六世孙天云公清乾隆初年获太学府学士,文举公第八世孙士陀公清乾隆末年考中举人;文举公第九世孙朝开公、朝伶公光绪十七年皇帝恩赐九品;清光绪三年,文举公第十世孙明在公发明创造了挑坨地治理盐碱地的方法,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文举公第十世孙明平公清光绪十一年皇帝恩赐七品;清光绪末年,文举公第十一世孙殿杞公成为闻名百里的富户。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高祖文举公后裔先后投身中国革命者诸多人,有百名青年参军入伍,有22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有11名革命伤残军人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全国解放后,我族中涌现出地师级领导干部10名,县团级领导干部30余名,科级领导干部50名。改革开放后,悠久的村落走出了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省劳动模范和勤劳致富的农民企业家;农业、工业、工程、教育等高级技术人员层出不穷,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乏其人,大学本科毕业生如雨后春笋……
倡导续修家谱,不仅要使后人知先祖,别长幼,明亲疏,而更重要的是让后人了解历史和重大事件、重点人物,从中学习先辈们优良品行和进取精神,教化子孙,传承美德,激励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编李族家谱,因年代久远,断修时间长,特别是历经“文化大革命”和唐山大地震,原有家谱多已散失,仅存者已是支离破碎,文举公后裔散居各地,其修谱任务之重,困难之大,非一人所为。本族仁人志士多次商议修谱重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众志成城,精选优者,组成编修小组,筹措资金,挖掘线索,拜访长者,寻找史料,分门别类,分工负责,逐户清查,正本清源。修谱人员苦苦求索,甘于奉献,精神可佳,值得称颂。历时两年有余,终归大功告成,堪称盛举,可庆可贺。
新修李族家谱,记族内历史400余载,首开续谱创新之先河,填补域内史料之欠缺,弘扬中华民族之美德,彰显族人精神之风貌,可谓流芳百世之精品。续谱实属本族百年大计,意义非凡,功德深远,定将恩泽后人,造福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