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唐山市曹妃甸文化馆

文化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视角

曹妃甸文化介绍

时间:2015-06-11


文化是人们世代沉淀累积的习性,融于生活生产的实践中,影响着区域人们的价值观,是人们固守的精神家园。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就像是一个人的气质品格,是决定其是否有个性魅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曹妃甸这个崭新城市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品位,文化传承发展是永远不能绕开的命题。
现在意义上的曹妃甸,其历史悠远、文化深厚,有着三千六百年的人类活动史。商属孤竹,春秋时属无终和山戎,战国为燕地……划过历史的长空,这片注定不平凡的土地迎来了一次最辉煌的一次变革,2012年国务院批复:新成立的唐山市曹妃甸区,区划范围包括原唐海县、曹妃甸工业区、曹妃甸生态城、南堡开发区、柳赞镇(原属滦南)、滨海镇(原属丰南)。北纬39°优良的气候和水土资源,特殊的退海地理环境,能让曹妃甸的一抔泥土既能产生优质的盐,又生产驰名中外的美味鱼虾、稻米,这片广袤的湿地平原蕴藏着丰饶的物产和文化。曹妃甸文化丰富而悠远、底蕴丰厚,如今站在新时代“一港双城”建设和曹妃甸高质量发展的起点上,发掘曹妃甸历史文化资源是曹妃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曹妃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对曹妃甸历史再认识,对文化厚重度从新认知,对曹妃甸文化软实力发展前景,给予客观分析和重新评价。

随着文化的扩散和渗透,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日益一体化,“文化产业”将会像其他产业形态创造的价值一样,能够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对文化创意的需求越来越深入,无形的文化遗产是蕴育“艺”和“创造力”的源泉。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文化性比文化发展的产业性意义更大,而文化发展又不完全等同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守望文化原点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女神之乡文化、滨海湿地文化、渔盐文化、农垦精神等文化原点是曹妃甸的文化之源,文化之魂,是曹妃甸人历史行为的根据,也是曹妃甸走向未来的原初动力。

一、女神之乡文化

曹妃甸古属商孤竹古国,孤竹古国有闻名中外的仁臣义士伯夷叔齐的典故,史记撰写者司马迁把这个典故列入了列传之首,历朝历代的思想家、史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以及帝王将相皆以伯夷叔齐为道德典范。民间相传伯夷叔齐是道教的崇拜神祗,他们的事迹和关羽的故事一样流传在日本、韩国、越南等海外国家。他们生前活动在今滦县、卢龙等燕山南部地区,他们的思想品质内涵是: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伯夷叔齐成为中华民族儒学的先驱,成为了滦河流域文明和文化的源泉。古圣贤伯夷叔齐的仁爱懿德像上游山地的清流一样滋润了古滦州地界,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文明随之已延伸到了曹妃甸这片海边洼地。曹妃甸民间传说中的妈祖、盐母、曹妃是三位女性之神,她们同样拥有崇德行善、扶危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她们都是善与美的化身。

1、    妈祖文化

当今世界,以妈祖信仰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妈祖文化”,已经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千年的演绎发展,形成了反映人类对崇德行善,慈悲济世的妈祖信仰,民间流传有祈雨济民、挂席泛槎、化草救商、收伏二怪等数十个传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授予中国妈祖“和平女神”称号。曹妃甸东部渔村蚕沙口,曾是古代海运入京东辽西的必经之海河运转码头和天然的避风港湾。渤海地区共有两个妈祖庙,一是天津的“天后宫”,一是曹妃甸蚕沙口的“天妃宫”。曹妃甸“天妃宫”就是供奉妈祖海神的寺庙。当地出海渔民和远道而来的客商及道士和尚们到此虔诚礼拜。天妃宫始建于734年前,坐落于蚕沙口村西,坐北朝南,同面对的蚕沙口古戏楼相望。自古以来蚕沙口有很多有关天妃宫的灵异传说。其建筑规模是沿海少见的古建筑群,殿堂巍峨,蔚为壮观。农历三月二十三更是庙会盛事,庙会期间,蚕沙口村香客云集,商铺林立,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庙会的人超过十万,商铺绵延数里,交易额超千万。近期,当地筹资新建了占地几十亩的庙前广场,“请”立式妈祖神像一座,修建汉白玉桥一座,仿古山门一座,逐渐建成以天妃宫为主的大型建筑群落,兴建园林小品开挖人工湖,是蚕沙口成为信众精神寄托、心灵释放的场所,令人神驰的旅游胜地。



2、盐母文化

古代“盐民”又称“灶民”,如今的曹妃甸辖区内,有很多村名带“灶”字,历史上也曾有“七十二面灶”的说法。十一农场境内,自古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盐产区之一,为越支场的一部分。北魏孝昌二年,这里便开始生产海盐。古代制盐,最初采用煎熬法,“灶”就是煎盐的设施及场所,盐工称为“灶户”。曹妃甸区境内带“灶”字的村庄,正式随着制盐规模的不断扩大,灶丁逐渐增多而形成的自然村落。
自古沙河和滦河流域沿海制盐区供奉的神仙是盐母。传说中盐母曾化身老太太在两次饥馑荒年现身,教授盐民熬盐之法,让百姓摆脱了贫困和疾病,盐民尊称她做盐母姥姥,元初曾在今芦台建有“芦台兴宝圣母庙”。在民间流传的盐母神话中,有一则著名的“凤凰落地”一说,盐母形象早已根植在沿海盐民及后代的心里。
盐是天地的晶华,是财富和健康的象征。始建于1956年的南堡盐场,位于南堡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海盐生产场。最为亚洲最大的海盐生产场,有资质和需求策划“渔盐文化节”,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觅“盐”文化符号,组织和举办有关“渔盐”的民俗活动,搜寻和整理遗迹、有关盐业文化的故事传说、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以及盐业的典章、制度、盐法、盐政等,展示盐文化、渔文化、海文化。挖掘“渔盐文化”内涵。

3、曹妃文化

曹妃甸故明词意就是青草芳洲上有美丽高贵的皇妃。其来源于历史记载。出生曹妃甸的唐王妃子曹妃贤淑聪慧,唐王东征高丽时病逝于此,唐王降旨在曹妃甸岛上修建曹妃殿纪念她,殿前有一甜水井,水如甘泉,过往渔民在此停歇餐饮避风;后有得道高僧驻此修行树立了航标灯,救济帮助渔民。在乡民的心中,因曹妃殿里暮鼓晨钟的佛音和善行度化感召,曹妃已经羽化成仙。清末民初,曹妃殿因年久失修加之几次风暴潮袭击,整个殿宇倾无存。曹妃甸因曹妃而成名,因有古代善行大德高僧法本和尚在此修行而成为神圣传奇的海岛。曹妃的名字已与曹妃甸这一片热土不可分割,现今岛上应当恢复建设甜水井和航标灯塔,使其成为这片土地上地理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一个永久性标记。

妈祖、盐母、曹妃三女神是曹妃甸本土乡民崇拜信仰的偶像,还有一位至今流传在西部老村庄的红衣精灵和落潮湾的鲤鱼小姐和丫鬟的传说都是女神形象,所以有专家学者把曹妃甸誉为中华女神之乡,的确名副其实。女神崇拜文化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她们以其崇德行善、慈悲济世的善举成了曹妃甸人民心中的偶像。

另外,曹妃甸还有一个爱情传说。曹妃甸岛的东南方有一沙岛,处于双龙河,青龙河入海的地方,此处还有老龙沟,成蛟龙入海之势,无名岛恰呈“L”形,遂名龙岛。龙岛像仙女丢到海面上的一方金色罗帕,簇拥于朵朵无限浪花之间。曹妃甸岛乃曹妃的化身,龙岛则喻为一朝天子,两岛遥遥相望,潮声如泣如诉,似隐喻着爱情中的“等待”,这一凄美主题——地老天荒。如今,曹妃甸建设风生水起,龙岛开发也方兴未艾。海南有“天涯海角”,曹妃甸有“地老天荒”,两岛传说传达了坚贞不渝、咫尺天涯、漫漫无期的理想主义爱情。“为伊消得千年尽,只为抚你眉间愁,更有多少凄凉,无处话离伤。”面对宽广美丽的大海,曹妃甸人注定拥有浪漫文艺情怀。

中外滨海之城往往是文艺发达的地方,目前随着港口、工厂、大学学校的入住,曹妃甸已成为了高学历高技能优秀人才汇集的高地,先进文化的推行普及已成为迫切需要,怎样以文化建设促进宜学、宜业、宜居、宜游、宜养的现代化新城建设是重要课题。未来是“雅者为王”的时代,物质文明发达后人要增强感性来感受幸福,感性依靠文学艺术的滋养,文艺创作的根源在于先进文化理念。若以城市书店入驻为先导,依托民间文艺协会组织的力量,利用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修整海边闲置建筑,建立文化艺术人才交流汇聚的沙龙组织,形成文艺时尚的滨海文艺社区,促进文艺作品创作,就能彰显曹妃甸新的人文气质和精神内涵。

二、滨海湿地文化

湿地是“地球之肾、生命之源”。曹妃甸湿地总面积540平方公里,是一处具有国际意义的北方最大滨海湿地,辖区内野生动物植物资源达1200余种,野生植物240余种,鸟类310余种,是澳大利亚至西伯利亚鸟类前夕的重要驿站和栖息场所。国际湿地组织的专家曾两次考察,普遍称曹妃甸湿地“河北仅有,全国少见”。曹妃甸湿地已成为全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示范区,2012年又喜获首届“河北省十佳景区”称号。湿地文化,首先是一种诗境的生活。曹妃甸湿地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辖区内设置风景区、湿地迷宫、风情园、俱乐部、渤海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所等多个功能区,并从社会、经济、组织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上谋划,注重湿地生态保护价值、观赏休憩价值、文化科学价值齐头并进。曹妃甸湿地构建湿地文化的同时,保留了一片如梦如幻的绿色空间,一出令人心驰神往的“天然氧吧”。同时,曹妃甸湿地文化产业模式是重生产又重消费的模式,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唐山曹妃甸滨海湿地金秋旅游节、粽子美食节、河蟹娱钓节、曹妃甸滨海湿地渔乐节等多个节庆品牌,建成由国际球星尼克劳斯设计的高尔夫球场,承接了国际、国内诸多赛事,并逐步培养新的文化业态,能够极大满足公众游览、休闲度假,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需求。曹妃甸湿地既然“河北仅有,全国少见”,那景观设计应该尽力保持其原有生态面貌,避免规整华丽,维持天然野趣,过度规划整理,反而失去了原野的韵味,疏浚湿地水源,打造游览平台,维护水草丰美,鸟雀翔集的湿地风貌是实现全域旅游的基础。

曹妃甸湿地拥有独特的植物、动物资源。生态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动植物资源的特点,由于曹妃甸原柏各庄农场境内地势低平,海潮经常上蹿,植被单调而稀少。随着海退的演变和雨淋作用,加之生物作用特别是人类活动,植被也日益丰富,开始时的“地梨黄蓿马绊草”三宗宝也成为昔日风光。到1955年建场前的调查统计,境内已有野生植物55科143芦苇、蒲草、赤碱蓬分布广泛;野生动物则以候鸟、蛇、蛙、狐兔、鱼虾蟹为主。利用开发这些发展文化产业前景广阔。2005年9月,河北省政府批准建立“唐海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从1980年至1985年来自日本的考察团先后四次来到曹妃甸参观考察水稻生产、海水养殖、造纸、刺绣等行业情况。1985年 9月,唐海县第五农场与日本万贵株式会设合资兴建的“唐山真光元蒲制品有限公司”。

利用滨海湿地特有的动植物资源,在景区建造湿地生态和海洋生物博物馆作为游客和青少年游览研学基地,应当颇具有吸引力。曹妃甸湿地滨海文化,具有独特性和独创性,重视开拓性和包容性,注重人文、民风,不断提升湿地文化的厚度、宽度,扩展了曹妃甸在广阔背景下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耕渔文化

境内最早出现的居民点是唐末曾家湾有曾姓在此打鱼为生并定居,唐宋时八农场境内有人耕种生存。曹妃甸西部农耕村庄已经有400年-600年历史,古盐业废止后,先民们务农治渔,继续在这里繁衍生息。先民们为求生存迸发了无穷的创造力。历史记载:1877年(清光绪三年),李八廒村民李明在发明了挑坨地治碱种庄稼的先例;1887年 (清光绪十三年),安子庄丁守芳在村东大坞人工植苇获得成功;1923年(民国12年),孙塘庄、李八廒吃上洋井水,结束了祖祖辈辈吃水坞水的历史,人们在开发这片土地的同时,也创造了文明。因土地盐碱荒芜,曹妃甸自古有甜水崇拜信仰,十农场有传说中的甜水坨,曹妃甸岛上有古井甜水,称“古井甘泉”,是有名的古滦州八景。此地古时天雨水源充足,现有滦河灌溉,北纬39°适宜的气候条件,以落潮湾为例,这里有有片片茂盛的芦苇、蒲草、黄蓿和其他杂草,偶有大小不等的沼泽区域,雨季积双龙河雨水入泽,下游与海水相连,淡水、海水交汇于此,成了鱼虾蟹的繁衍“圣地”,在湾内海水鱼、淡水鱼及虾、蟹多达40余种。丰富的天然饵食和丛密的芦苇荡,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繁生的优良环境。“鸭雁飞起能蔽日,野兔钻进灶坑里”、“棒打兔子瓢舀鱼”是当年落潮湾生态景况的写照。春秋两季,迁徙的鸭雁等水禽成群结队在湾内停歇,起飞时遮天蔽日,落下处盖满水面。因此,自从当地居民掌握了洗盐沥碱的土办法后,西部农耕区就成了富裕的鱼米之乡。

东部古老渔村已有千余年的海洋渔业史。他们的出海捕鱼技术,观察天象的经验,织网造船术,处理保存海产品的技术都是可贵的文化遗产。2014年3月30日,在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成立10周年纪念表彰大会上,柳赞镇蚕沙口村荣膺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称号,成为唐山市唯一入选的村庄。同年10月28日~29日,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涛一行应邀到曹妃甸区考察,就曹妃甸区成立中国民俗文化调研基地和正式申请创建“中国海洋民俗文化之乡”进行研讨论证。曹妃甸岛是一个沙流积成的岛,北部是古滦河入海的形成的泄湖区,有数条水流与渤海相连,这里被渔民们称为“里海”,这片海域是‘泥沙底质’,也就是泥多沙少的混合底质。用渔民的话说是‘泥沙底质’水肥,‘沙泥底质’水瘦。‘泥沙底质’属于温性底质,和沙土底质相比,水底的温度大约高一度左右。这里水质肥沃,水中含氧量高,促使大量的有机物得以繁殖生长,同时也给河豚及其它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几百年来,曹妃甸境内有小青河、溯河、青龙河、双龙河以及无数条自然河流和由陆路入海的天然淡水雨水资源,源源不断地注入渤海湾,因此带来了曹妃甸海域的浮游生物,如水藻类、稚贝及软体动物等大量繁殖,形成了幼鱼幼虾等良好的繁殖生长环境,从而为河豚鱼的繁殖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天然生物饵料。逶曲的海岸线、温和的季风、柔曼的海浪,致使泥沙混合的海底植被极其完整。数千年来由古滦河入海孕育而成的原始地貌,尚无人为破坏,堪称原生态温性底质,是河豚等水族类的温床。1997年10月,在河北省首届农业博览会上,唐海县展出了优质的绿色食品大米、河豚、河蟹、车虾、斑节对虾等十几个新品种。2018年5月,曹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发文,授予曹妃甸区“中国河豚鱼(红鳍东方鲀)之乡”荣誉称号。

四、农垦文化

1950年至1953年,农业部先后八次组织人力勘查滦河流域及滦河下游沿海地区,为建立国营农场做前期准备。50多年前,18万农垦民工带着火热的劳动热情,在一片“斥卤不毛”的渤海之滨,建设了国营柏各庄农场。数万农垦大军以誓让荒滩变粮仓的壮举,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建设者,披星戴月、披肝沥胆,用勤劳智慧、汗水热血创造了人间奇迹,开辟了“碧波迷人眼,稻黍千里香”的鱼米之乡,见证了人定胜天的传奇与魔幻,资料记载,当时农垦区的稻米产量占河北省三分之一。这片热土是闻名中外“柏各庄大米”的故乡。

“农垦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核主要是抓牢50年农场史和曹妃甸十年开发建设的纽带,深化、提炼,使“农垦精神”深入人心,转化成曹妃甸文化中的内质性力量,将研究、挖掘、整理工作进行得更全面和深化,使农垦精神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传承农垦精神,创新农垦文化,升华人文内涵。

曹妃甸农垦精神抚育出了稻米文化,曹妃甸稻米是正宗柏各庄大米。柏各庄农场气候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全年无霜期平均188天。水稻生产区域主要是海退地,土质黏重,土地盐碱,土壤矿化物质含量高,加之充分利用无霜期和日照时间,生长期一般在170天左右,又有天然滦河水灌溉,所以产出的大米,不仅颗粒匀净,富有黏性,糯软香喷,适口性强,而且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高,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营养丰富,远近闻名。曾作为国家统一调配的“北戴河暑期米”和“甲字粮”。

1965年7月,河北省农垦所从江苏引进大米草3800株,栽植在第一分场海挡外的潮间带上,当年繁殖5.7万株。稻米的种植面积现已达到30万亩。曹妃甸稻米富含钙、镁等矿物质的稻米,在行业内被誉为口感最优大米。2014年十一农场李家灶村的水稻亩产达到950公斤,创造了曹妃甸区和史上最高纪录。1994年5月30日,“柏各庄”牌免淘精白大米在第三农场投入农场,成为唐海县一个大米精加工产品。稻米养育的曹妃甸人以感恩情怀做好稻米相关产业,是今后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课题。

五、港口和工业文化

曹妃甸肇始于曹妃甸岛。曹妃甸岛居于唐山市南部70公里,原系南部海域一带状小岛。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兹拟建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北方大港(正处于曹妃甸岛),与他谋划的东方大港(上海港)、南方大港(广州港)相互辉映。二十年前的1992年,曹妃甸进行建港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2003年,曹妃甸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建设。2012年,曹妃甸港区口岸正式开放,综合保税区获批,批准设立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港口是曹妃甸走向世界的前沿,每一个港口都有它独特的个性、精神内涵、文化风格,将曹妃甸港口特征与特色文化相结合融入港口发展,推进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拓展曹妃甸港口文化的新意涵。港口作为最大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平台,港口文化自然具有与众不同的包容度、接纳性,寻找与挖掘,求索与发现,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心态吸纳与创造,树立曹妃甸港口文化品牌,将其转化为港区形象和港区优势,打造曹妃甸港独特的主题文化——全球视野,时尚前沿,多元结合。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风起云涌中,中国的地标在哪里?2003年3月,以修建通到公路为标志,曹妃甸拉开了填海造地的序幕,完成瞬间造城的奇迹。在探寻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路径上,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上,被外界誉为三十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版图上的新地标,新的里程碑。曹妃甸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循环经济为本,实现绿色增长,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走的是与众不同、与往不同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打造工业文化品牌,首先从深挖工业旅游内涵入手,努力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项目。于2010年开始建设的曹妃甸论坛永久会址,是唐山市承办的一个重要的常设国际论坛,以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集国际会务、住宿餐饮、旅游接待、观演展览、休闲娱乐为一体,被列为唐山十大标志性建筑,也是曹妃甸区的靓丽名片。曹妃甸可持续发展展示中心,展示未来可持续发展技术,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传达生态原则,搜寻产业文明、生态文明从中可见一斑。

目前曹妃甸港已成为世界级深水大港,港口是是曹妃甸实现国家战略,带动其他产业迅速发展的基础。曹妃甸已成为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这是曹妃甸继农垦建设传奇后实现的更大的工业建设奇迹。此地应该作为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典范而被国人知晓。在此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景点,让他们在此看到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了解工业、交通、港口的运营,通过感性地观赏曹妃甸巨龙跨海似的桥梁、四通八达的铁路、来自海外的巨轮等认识祖国的强大增强爱国信心。

六、   红色文化

落潮湾——北方沙家浜   王翠兰——冀东刘胡兰
落潮湾:七十年前,曹妃甸落潮湾五万亩芦苇荡里留下了同沙家浜比肩的传说。1942年,位于落潮湾附近的孙家灶村,诞生了唐海县第一个党支部,万亩芦苇荡中建起了八路军后方医院、修造枪支弹药的兵工厂、被服厂。在那山河破碎、腥风血雨的岁月里,1200多名八路军伤员辗转敌后,在这一望无垠的芦苇荡里休养生息,这里被熟悉那段历史的人们成为“北方沙家浜”。飞扬的芦花,留下了抗战的火种,也传递了激动人民十四抗击日寇的红色革命精神。

王翠兰:1927年生于南堡开发区滨海镇老王庄东北街村一户雇农家庭,6岁丧母,与父亲、祖母三人相依为命,全家靠父亲为地主扛长工维持生活。8岁起就拾柴火、挖野菜、喂猪、帮大人干活,艰难的生活环境磨练出她刚强的性格,为她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妇女救国会主任。她勇敢的领导权村妇女同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走狗进行英勇的斗争。1946年被还乡团抓捕,受尽严刑拷打,誓死不屈,牺牲时年仅19岁。原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亲自为她题词:王翠兰烈士永垂不朽。

重构曹妃甸“红色文化”,对伟大革命事业中留下的红色文化遗迹、史料等进行系统整理,进行多种形式文艺处理并传播,保护红色文化遗迹、红色文化史料,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人物、红色经典,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突出主流价值的地位。同时,还有把“红色文化”转化成优良基因,衣钵相承,薪火相传,将这些珍贵遗产作为长期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逾越历史长空,为当代曹妃甸人提供生动、朴实的情感记忆与美学思考,培养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操。

七、民俗文化

1958年8月,河北省先后动员唐山专区、天津专区、通县专区、保定专区、沧州专区40个县的18万民工来柏各庄农场进行引滦输水干、支渠工程建设。之后,一批建设民工落户曹妃甸,其中大部分是周边县区人,加上其他外来人口,因此曹妃甸居民大部分是外来人口,文化习俗兼容,具有开放、通达、时尚的特点,他们既带来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的传统民间文艺,也能够创新。唐山皮影、唐山评剧、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2006都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曹妃甸本土的“唐山花吹”也在同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冀东三枝花”是我们唐山的文化财富,能给人们带来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教育。实现文化现象整合,文化共荣,是曹妃甸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使传统艺术散发独特魅力的文艺载体。从“冀东三枝花”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加强曹妃甸文艺作品创作,通过资金政策、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等多渠道的扶持与支持,传做优秀的影视剧本、戏剧剧本,实现创建文化产业的支撑、市场和平台。

曹妃甸群众文化活动的闪光点是曹妃甸文化馆的舞蹈培训。1996年,唐海县文化馆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少儿工作先进集体”。 1997年10月,唐海县少儿舞蹈在全市文艺汇演实现“九连冠”,少儿舞蹈《希望》在全国获银奖,受到国家文化部表彰。2018年8月,曹妃甸区文化馆原创舞蹈《稻香情》更是凭借精湛的表演技艺,完美的舞蹈编排,动人的旋律以及鲜明的曹妃甸地域特色一举获得第九届华北五省市舞蹈大赛中老年组创作和表演双金奖!
曹妃甸属新生县区,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历来具有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通过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经济全面结合,向群众提供艺术、文化、精神、心理多项产品,运用科学技术赋予传统艺术以时代意义,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艺的资源共享,使文学艺术在曹妃甸这片热土上熠熠生辉,助推曹妃甸发展的升温和对外影响力。

八、  文人文化

曹妃甸区古时已入驻文明的种子,沿海偏村每个村庄几乎都有供奉的神庙,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思想广泛根植在民众心里。远在辽代时,曾家湾已经于村北建起了闻名遐迩的卧如寺,清咸丰年间建起了雕刻精美的双龙石桥,今八农场、九农场等地的一些大的自然村也在清代建立了二郎庙等寺庙。在清代,张海庄子出了八旗官学汉教习张灿,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蚕沙口诗》,八农场境内东木庄的郑守金做了故宫维修总监,十字沽村嘉庆年间进士孙鹏越以其机敏博学流传着智讽南方举子的逸闻。张灿,又名耀东(灿为入京任职后赐名),字东坉、启明,滦州张海庄子(今属唐海县)人,生于道光年间,光绪31年(1906年)病故。生前曾任八旗官学汉教习(亦为光绪帝早期老师),后分发江西知县。张灿的一生品正行端、尽忠职守、清正廉明,在品德、文化、诗词等领域均有建树。

1958年4月至1959年初,有202名被划为“左派”的中央直属机关工作人员放到柏各庄农场劳动改造,这些人大都是全国最有名望专家学者,著名作家萧乾曾经下放到曹妃甸的前身柏各庄农场劳动过。因此曹妃甸可称为曾经聚集“大人物”的地方,是国内著名人文学者生活和劳动的地方,还有老者记得他们在此生活的情形。现今可组织他们的后代到曹妃甸来重新寻找父辈的足迹,扩大曹妃甸的影响力。

古时士子才人,虽身在名利场,却有对归隐田园、耕读渔樵生活的向往,曹妃甸毗邻京、津、雄安新区的地理优势,以及生态的优势,特别适合各界名人才子休养生息,休闲度假。借鉴南方经验,聘请富有文艺才能和志趣的文学艺术家做驻地文旅发展规划师,以先进的文化生态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醋文化;以文化遗产作吸引,以开发旅游项目为为载体,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虚实结合,注重品牌效率,虚实并重。现已实施了“张灿故居”工程,树立“帝师故里,天下福地”的形象,并逐步完善“帝师”旅游区,努力实现从“帝师故里”到“帝师品牌”的跨越。打造“文化名乡”的同时,能够让外界感受到曹妃甸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曹妃甸地区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也树立了曹妃甸地区的良好形象。

 



曹妃甸以港而兴,作为对外交流的平台,其文化心态自然是包容而宽阔的。“红色文化”、“蓝色文化”、“绿色文化”……又与“滦河文化”相互借鉴,定会形成强劲的凝聚力和张合力,既有对根的追寻,又有对未来的展望。打造“文化”是虚弱的,要旨在于传承和发展,我们相信通过体制的逐渐健全,国际与国内文化的交流加深,民间与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个区域分布发展,曹妃甸文化定会迎来一次令人期待的“黄金期”。

我们深爱的这片大地正值春潮涌动,曹妃甸人自有挥手成春的豪情与魄力,以高度的自信共建文化,以高度的自豪共建文化,把“文化”变成曹妃甸人习惯性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把“曹妃甸文化”修辞成“文化曹妃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