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曹妃甸文化馆
网址:http://www.cfdwhg.com
地址:唐山市汇丰路与创业大街东120米处
唐山市曹妃甸文化馆
网址:http://www.cfdwhg.com
地址:唐山市汇丰路与创业大街东120米处
曹妃传说
曹妃甸自古以来流传着关于曹妃甸的传说,但是关于曹妃甸的由来却有着两个不同的版本。
一个故事说,这个小沙岛原来一直没有名字,唐朝初年,还未称帝的李世民率兵跨海东征,随军当中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妃子,叫曹娴(有的明确写为“曹娴儿”),长得花容月貌,一路上伴着唐王赋诗、对弈,深得唐王宠幸。但娇小虚弱的曹妃不堪军旅之苦,染上重疾离世。李世民下令将船停在滦南县海域的小岛上,厚葬曹妃,并下旨在岛上建三层大殿,内塑曹妃像,赐名曹妃殿。曹妃从此也被人供成海神,祈求保佑出海平安。许多渔民都到此祈拜曹妃,殿内常年香火旺盛,小岛也因此根据谐音得名“曹妃甸”。
另一个传说则称这个小岛原叫“沙垒甸”,是古代渔家停船避风的小岛。相传李世民率兵追赶叛军时,在渤海湾搭救了一位被叛军调戏的渔家姑娘,她姓曹。由于海上气候无常,风高浪急,李世民病倒在船上。这位渔家女子得知救命恩人病倒之后,就日夜守护在李世民身边,为他端茶送水。经过几天的精心调理,李世民的病情很快就好了。李世民也对眼前这位善良、美丽的渔家姑娘有了好感,并对她说,等他平定叛军后,就接她回宫做妃子。随后李世民就转战南北,当地的老百姓知道这件事后,都把这位曹姓渔家女子供为贵妃。然而,经过十多年的鏖战,李世民最终忘记了他对渔家女曾经发出的“海誓”。于是这位曹姓的渔家女一直就在岛上等待,终身未嫁,最终死在岛上。渔民在岛上为她修建了一座寺庙,叫曹妃庙,由于该岛原名“沙垒甸”中有个“甸”字,此后也就被改称为“曹妃甸”。
古滦州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于是便有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合理地虚构,经过艺术加工,编造(创作)了民间口头文学——曹妃甸的传说故事,这故事美丽而神奇,引人入胜。起初只是唐太宗与曹妃在小岛上的故事,后来竟演绎到曹妃死后变成神灵,常常出没(显灵)在海上救难,为迷路的渔民指航,为患病的渔民驱瘟祛病。
临近的陆上唐海县还流传着一个关于曹妃的古老民间传说呢。传说在曾家湾孙家的家谱中,确有记载曹妃此人,该家谱修于雍正十一年。曹妃一家住在唐海南部沿海的一个很小的渔村,叫老爷庙(位于今天的七农场境内)。她们姐妹三个,她的大姐姐叫曹杏儿,远嫁到曾家湾孙家;二姐姐叫曹雪儿,远嫁到西青坨刘家。曹妃是老三,名叫曹婉儿(呵呵,你瞧在这里她不叫曹娴儿了)。她的大姐、二姐都没有念过书。老两口最喜欢小女儿,因为她不仅聪明伶俐,而且貌美如花,宛若天仙。曹婉儿的母亲张氏去世较早,临终时嘱咐丈夫,一定要供小女儿念书。那时候因为读书找不到合适的先生,父亲就划着船,沿龙河(今天改称“双龙河”,就在今曹妃甸湿地与陆地的交界处)北溯,把她送到曾家湾的大姐家,据说曾家湾过去有过一大片荷花坑,俗称藕坑,那里面的荷花,就是曹婉儿当年种下的。
曹婉儿就在曾家湾的赵家读私熟,那时先生教授弟子们学写诗,某日要求弟子们以“龙河”为题,曹婉儿写出了这样一首绝句:“龙河两岸无真龙,空使桃花寂寞红。他年我约真龙至,遍种荷塘玉芙蓉!”虽然平仄、格律还不很工整,先生却拍岸惊奇,说“料得此女有大志向!将来堪与真龙为伴,必能做娘娘”,由此赵先生非常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曹婉儿。
后来,果然不出老先生所料。曹婉儿在打渔时,遇到了东征高丽走水路从海上归来的唐王李世民,两人一见钟情。李世民见到曹婉儿时,已经染上一种怪病,浑身痛痒不止,足部还有溃烂,御医怎么也治不好。当时在荒岛上(今曹妃甸岛)扎营休息养病。曹婉儿下海捕捞了一种海蛰,把它晒干磨成粉,配上芦苇荡里生长的一种野草做药,为李世民外敷内服,治好了唐王的伤痛。唐王大喜,感情日笃,就册封她为“曹妃”,并准备带她去长安。但是,这位曹妃(曹婉儿)舍不得已经病重的老父,便和唐王相约,她要先把父亲养老送终,待五年后再来接她入宫。唐王思索再三,总算应允,并下令在岛上为妃子修建宫殿(曹妃殿),供其居住。
因为有过一段的夫妻之情,李世民离开后,曹妃怀孕了,后生下一个男孩,起名叫李黄娃,取“皇娃”之意。曹妃的老父亲在次年去世,享年63岁,葬于老爷庙西。曹妃因怀念父亲,又思念唐王,整日忧郁寡欢,在曹妃殿中弹琴而歌,歌曰:“帝王离兮南去,亡父远兮西归;目眇眇兮愁予,沧海波兮鸥飞!登高殿兮弛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然而陪伴她的只有滚滚海涛和盘旋的鸥鸟。因为过度伤感,曹妃不到五年便抑郁而终,芳年仅22岁。
后来,李黄娃跟他大姨和二姨分别在曾家湾和西青坨长到四岁,后因为去芦苇荡中捡鸟蛋迷路走失了,全家人怕皇帝怪罪没有敢说出此事。据传,李黄娃在芦苇荡里一直走到今天的十一农场那里,方有人烟在煮盐,他被一个煮盐的老人收留当作儿子。李黄娃只能说出他姓李,并没有说是皇子。后来李黄娃在当地娶妻生子,今天李家灶的人,包括十农场、十一农场姓李的很多人,其实都是他的后代,或者说是李世民和曹妃的后代,还沾了正宗的皇亲呢!
据民间传说,李世民离开曹妃甸五年之后,如期来渤海岸边接曹妃入宫。但此时曹妃已化作一座青冢。唐王伤感至极,下令千军缟素,并扩建曹妃殿。李世民又闻曹妃生前常在老爷庙弹奏古筝,据说有时打渔来不及归航时,她也曾在岛上的曹妃殿里弹。老爷庙琴声悠扬,引来百鸟盘旋。李世民便下旨,令百鸟永伴曹妃。所以至今老爷庙还是鸟的天堂,千万只鸟盘旋于此,千古不绝。
唐末宋初,一个叫魏明鹤的秀才曾经留下这样一首绝句《曹妃吟》,内容完全是描述李世民回到曹妃甸寻找曹妃却晚来一步的场景,诗曰:“唐王何日再回眸,苍海横流几度秋。缟素千帆随浪逝,空余云影恨悠悠。”
明末滦州一位姓张的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也专门有一首诗记录这个美丽的传说。诗的全文是:“唐王荒岛憩羁身,惊见渔舟有丽人。玉女清歌旋百鸟,伟男子夜赠千金。皇娃苇荡迷幽径,盐坊老夫立至亲。可叹长安一片月,深宫空自怅游魂!”
这两首诗文均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曾家湾村西麻坨岗子出土的一本《古滦州诗钞》中。
上个世纪有一位从台湾归来的叫孙梦之的游子,是曾家湾人,当年随国民党退守台湾,曾经在台北的大学任教,晚年落叶归根返乡,他还做过一首藏头诗,全文是:“唐王高丽去远征,海浪涛天舟难行。就地荒岛起炉灶,是时巧遇女芙蓉。曹女打渔貌无比,妃子起舞有册封。故国千载留遗韵,里程遥遥抚古筝。”把八个首字连起来,原来是“唐海就是曹妃故里”!
有一座曹妃庙已经是唐王对曹妃的最高恩典了,曹妃带着对生的留恋和对爱的执着,望着那支远征之师离岛北上,望着心中的英雄愈来愈远,直至天涯!曹妃的故事被民间演绎成数个版本,她的温柔贤德也被广为传诵。曹妃庙更是成为附近渔民和过往船舶祈求平安的圣地,香火鼎盛。
曹妃甸岛修路发现的一座1963年8月立的碑,署名滦南县人民委员会
滦南县人民委员会在1963年8月所立刻有曹妃甸岛名的混凝土碑
我2005年要随首钢发展研究院一起去参观曹妃甸填海施工时,还看到一些有关李世民与曹妃的故事之后发生的八仙造就“三道杠沙”和水井,以及法本和尚“燃指化灯”的传说,涉及曹妃甸沙岛水井和灯塔的由来,更有意思。我把这些杂乱的文字整理一下,就是下面这几段话:
传说渤海的唐山湾里,有一个小岛叫曹妃甸。小岛连有三道杠沙(嘿嘿,这不是与天上拍的卫星图片一致么),横亘在西起大沽口,东至辽河口的海域。曹妃甸地险浪恶,又是船只出入大沽口、天津的必经之地,古时船只在此遇难的很多,因此这一带百姓常说:“英雄好汉难过曹妃甸。”
这个小岛本无名。唐朝初年,唐王李世民跨海征东,得胜还朝。唐王下令船只沿海岸浅水而行,尽情玩乐。随军东征的有个妃子叫曹妃,姿容秀丽,不但能歌善舞,而且会吟诗作画。她见唐王几年鞍马劳顿,今又要渡海西归,就百般体贴唐王。离开高丽后,一路上伴着唐王赋诗、对弈,早晚侍候,唐王非常宠幸她。由于曹妃体质虚弱,船行至本县海域,竟身染重病。经随军太医调治,仍呕吐不止。船行经这个小岛,唐王命龙舟拢岸,扶曹妃上岛治疗。曹妃病情日趋严重,后竟然死在岛上。李世民痛失爱妃,遂下旨在岛上建起三层大殿,塑立曹妃像,赐名曹妃殿。从此渔民海客四时香火不断,小岛得名曹妃甸。
相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从西天挎了五方沙土给其母上坟,腾云而过渤海上空,远远望见曹妃甸的鎏金殿顶光华四射,不由想起大唐的太宗皇帝来。他想,皇上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却也自在。不料凡念一动,花篮子经不住五方沙土重压,“唰”的一声压出三道缝来,篮中沙土坠入海中,在海里留下三道沙岗,这就是今天西起大沽口东至辽河口的三道杠沙。韩湘子到了曹妃殿上空,欲按落云头以便看一眼曹妃像。此时暗随韩湘子的铁拐李怕他误了正果,随手将铁拐扔下。韩湘子一见打了个寒战,凡念顿消,忙用花篮一挡铁拐,遂驾云东去。铁拐李的铁拐被花篮一挡钻入地下,铁拐李一招手,铁拐又回到手中,而瞬间曹妃殿前却出现一眼水井,井水清澈见底,甘甜如饴,用之不绝。这就是被后人称为滦州八景之一的“古井甘泉”。
传说由于曹妃常常显灵搭救海上遇难的船只,这里又有“古井甘泉”,于是曹妃甸越加名声远播。此后凡是船只经过曹妃甸,人们必要上岛参拜烧香,汲古井甘泉之水,热闹的景象惊得渤海水族们日夜不宁,龙王就派一条小青龙在这里镇守,而它哪里是“镇守”,纯粹是与船家捣乱,它常常掀起大浪,使许多过往船只遇难。
到了1000多年后的清朝,有一僧人号曰“法本”,慕名与徒弟们一起来到曹妃甸。见殿宇雄伟,气象不凡,决定在岛上建寺修行。法本及其弟子在岛上开荒种地,并养了一头牛,这头牛除了干活却也无拘无束。一日夜里,法本发现牛未在栏内,第二天早上一看,牛卧在栏内,浑身却都湿透了,一连三天皆如此。法本为了弄个明白,一天夜里便躲在牛栏外,约摸二更天,牛一跃而起向岛南奔去,法本尾随其后,但见海水一开,跃出一个大得出奇、似鱼非鱼、似兽非兽的怪物。老牛一见蹿上去与怪物斗了起来,一直斗到天明,那怪物一跃跳入海底,老牛随后气喘吁吁地回到牛栏。原来这海怪贯吃死尸,见岛上有活人,它总想上岸寻食,幸而被那头牛抵挡未成。到了晚上,法本将两把尖刀绑在牛的两个犄角上,这一夜,风狂浪猛,那牛吼叫不停,从二更闹到四更。五更起来,和尚们发现牛累得卧地不起了,尖刀上鲜血淋淋,从此岛上安定下来。
妖怪虽然没了,但是法本常见来往于渤海的船只因不辨方向撞礁遇难,就想了个办法,白天派出一位“望海僧”,凡见行船太靠近沙岛就击鼓敲锣;到了夜间,他叫徒弟做盏大油灯高挂岛上,向来往船只告警。但是由于海风太大,不加灯罩的油灯经常被吹灭。
后来有一天法本离开曹妃甸岛登陆化缘,听说道台衙门里有一盏水晶灯,就决心去化这盏灯。法本来到道台衙门前,敲动木鱼,对差役说他要化衙门那盏水晶灯,差役连忙禀报给道台。道台十分生气,不肯施舍自己的心爱之物。于是法本就在衙门前盘膝打起坐来,自顾闭目念经,一时招来无数百姓观看。接连三天,法本不吃不喝,却也没感动道台。法本咬着牙非得达到目的不可,他化了一些香油和棉花,用棉花蘸香油缠在小手指上,点起火来,小指先烧没了,又接点着中指,痛得法本面如黄纸,大汗淋淋,围观的百姓都为法本愤愤不平。道台唯恐激怒百姓,又怕上司知道后受罚受责,就忍痛拿出水晶灯说:“罢、罢!还是给了他吧!”
法本和尚燃指化灯一事,很快就传遍沿海诸镇和天津一带,感动者无数,于是有人施银两,有人舍砖石,在曹妃甸合力建起一座高六丈的灯塔。法本把水晶灯点燃高悬,夜间几十里外都能看见,来往船只看见灯光就可以辨明方向了,从那时起很少再有船在曹妃甸一带出事故。古诗叹曰:“潮来拍岸浪如山,潮落渔人满海滩。涨得鲜鱼三千尾,一时齐唱棹歌还。”
后来的进一步传说是,法本燃指化灯的义举也感动了佛祖,佛祖决定派坛前大弟子到曹妃甸来超渡他。某一夜,法本忽听寺外有木鱼声,便走下禅台,出了山门,顺着木鱼声而去,不料竟走到了海里,而那木鱼之声仍然从前面传过来。法本不由大吃一惊,觉得有诈,急忙回身。孰料刚进山门,他忽然感到坏事了,活该我俗事未了,若是我不顾海水没顶一直随着木鱼声走下去,岂不是脱了凡胎,修成了正果?等他急忙回身想再追木鱼声,可是木鱼声已经没有了。法本十分懊恼,悔恨自己不够坚定诚心,自此决心离开曹妃甸,另寻或另建一所寺院再苦修行。
法本即将离开曹妃甸时,把大弟子叫到跟前说:“为师因俗根未了,在此难成正果,今日我要离寺而去,这岛上的寺院你要好生主持,务使灯塔长明,我用过的碗盘盆勺沉入岛西的海水中,不可翻放。”吩咐完了就离开了曹妃甸。以后法本在位于今天河北乐亭的石臼坨修寺造船,圆寂在那里。
如今曹妃殿已经被千年的海风吹倒了,这座传说中的灯塔也早就没影儿了,旧有的各种传说也停止在民间口头。而我2005年在沙岛岸边见到的只是曾经矗立庙宇的一片沙土,和已经是蓝白两色的一座现代玻璃钢灯塔。